中文EN0531-82721303/13911164590/18678878719
NEWS CENTER新闻动态
公司新闻行业新闻党建领航公示公告法律法规
位置:首页-党建领航-新闻详情

新时代“思想的精华”

2024-11-12381次浏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理性贡献、原创性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背景、途径和历史地位,加强面向基层和群众的宣传、解读,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

创立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思想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思想总是与时代发生关系,离开了特定的时代去想象某种思想是不合逻辑的,离开具体的物质动因去想象理论飞跃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当代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划时代的思想体系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划时代的思想体系的时代,是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而且一定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思想精华,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的理论结晶,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是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首先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任务都发生新的变化,国家整体上进入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发展起来以后”时期。这是带有全局性的变化,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和系统性应对。

其次是面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再次是迈向新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大变局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整体性动向,是世界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的规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引领世界大变局、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途径,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倡议,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中国主张,提出全球治理观、正确义利观、发展观、合作观、文明观、人权观、新安全观等中国理念。这些中国方案、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正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提出来的。

我们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赶考”——

在新时代面临新的“赶考”,呼唤锻造更加强大的政党。一方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如何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如何解决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如何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迫切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

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可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结合”的前提、方法、结果、条件、意义、使命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

其一,为什么能“结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具体内涵不同、基本精神不同、体系结构不同、介入现实的路径不同,但在价值观上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比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全人类解放,民为邦本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彼此是契合的。

又如,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进一步来看,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就没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还是文化的选择。

其二,怎么“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

“结合”的方法是形而上层次的融通,是思想精髓层面、价值观念层面的融通贯通,而不是形而下层面的复制套用。这个“结合”不是要复活传统的一切方面,不是推动传统“重回王座”或“定于一尊”,更不是回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

其三,为什么要“结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互相成就、命运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在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力量激活古老的华夏文明,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再度青春化。另一方面,在“马克思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文明涵养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让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繁荣兴盛。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其四,为什么能“结合”得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成参天大树,文化土壤与马克思主义的强适配性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活在了全世界,但在中国活出了高品质,长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参天大树。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思想的覆盖面、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言,构成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谱系中的主干形态。

其五,“结合”有什么文化意义?

马克思主义虽然来自西方,但我们党和国家并未因此失去主体性,沦为西方精神上的附庸。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义原封不动地套用于中国,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结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管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赓续了中华民族千年文脉,体现了文化主体性。

其六,“结合”的使命是什么?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未来,我们不能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殿堂里当“啃老族”。赓续千年的中华民族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需要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新的飞跃

“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等重要论断,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的权威判定。

把握“理论飞跃”,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锚定坐标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几个范畴和命题标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标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史上的理论坐标,也是我们理解新的飞跃的重要依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直面中国问题和时代课题,而具有浓厚的“当代性”“中国性”;因内在贯穿的“魂脉”与经典作家一脉相承,而归属于马克思主义。

这几条“魂脉”是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绝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囿于本本,不迷信西方,不盲从经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高扬共产主义的思想旗帜。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在学界的使用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我们党的文献和领导人讲话中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极为严肃、极为规范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泛化的时间概念,而以“世纪”为尺度命名,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理论地位、历史地位特别是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

这一思想的研究对象涵盖人类重大问题,这一思想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思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放眼思想星空,它代表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目前阶段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引领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

“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从狭义来理解,“中国精神”有特定的指向,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传承了我们党的红色精神基因,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精神感召力。

从广义来理解,“中国精神”意指当代中国思想。“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个重大论断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论断——“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精神”与“思维”“思想”等概念常常是通用的。所谓“时代精神的精华”,绝不是说西方那个时代的个体主义精神、自由精神的精华。同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意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哲学,是当代中国思想的精华和集大成,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思想感召力。

何谓“理论飞跃”?理论创新量的积累导致质的飞跃。“理论飞跃”是理论创新,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创新,而是系统性、整体性、全方位、突破性的创新,是包括范畴、术语、理念、命题和思想体系在内的整体性重构。“理论飞跃”是有条件的。变化的时代背景和时空条件,前所未有地打开了创新创造的历史空间,前所未有地激发“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进一步来看,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而言,还包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理性贡献、原创性贡献,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等。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增强数智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返回列表实现对全体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