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应对气候变化是包括钢铁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对钢铁行业来说,绿色低碳转型既是问题,也是答案;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钢铁是绿色可循环使用的材料,钢铁行业必须为绿色低碳发展做出贡献。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完成碳中和的使命任务…… 金秋有约,“炉台对话”。10月15日,宝武钢铁会博中心圆梦厅座无虚席,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暨2023年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分别以“在绿色转型中谋求新发展”“钢铁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路径”为主题举办了两场圆桌论坛,以“全球低碳冶金技术进展”为主题,邀请科学家作交流发言。在这里,聆听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分享经验技术、共话未来合作。
首场圆桌论坛中,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以“全球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为题作专题报告,分析了全球宏观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就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低碳经济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曹远征建议钢铁行业和企业,系统研究低碳经济带来的新需求,加强资源集约化利用,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项目,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绿色低碳能否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结合本次大会“绿色新动能,钢铁新发展”主题,首场圆桌论坛主持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提出的“暖场”问题引发嘉宾的热烈回应。首钢集团董事长赵民革、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钱刚、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印度钢铁管理局董事长阿马伦杜·普拉卡什、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副总裁贝纳金·肖巴尔、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李毅仁、湖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谢究圆依次结合自身企业实际阐述了观点。大家一致认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既是重大挑战,更是发展机遇。“绿色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应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中最大的确定性。”“谁抓住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生存发展中抢占先机。”论坛嘉宾旗帜鲜明的观点引发全场的热烈掌声。大家建议,绿色低碳转型绝非一家之力能完成的,只有全产业链同心同向、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个重大的使命任务。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必须要有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有相关激励政策和投资来支持创新发展。
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以“钢铁工业碳中和的思考”为题,结合本月初启动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解读了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简要阐述了钢铁工业碳中和愿景和技术路径,重点介绍了再生钢铁原料(主要指废钢)的高质化利用技术等。依据“高炉—转炉仍然是全球钢铁生产主要方法”的相关预测,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介绍了一种新的可用于高炉和直接还原铁过程大幅度脱碳的技术“基于二氧化碳在线裂解的炼铁过程闭环脱碳”。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资源,并且来源丰富可替代化石燃料。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春保介绍了生物质生产绿氢的最新进展以及生物质制氢与氢冶金耦合技术等。结合我国钢铁业发展实际,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围绕钢铁炉料绿色化,从钢铁炉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绿色化内涵、转型升级趋势与方向等方面作了交流,并介绍了钢铁炉料绿色化新产品与新技术。宝武集团总经理助理、碳中和首席代表肖国栋主持了下午“全球低碳冶金技术进展”交流环节。
钢铁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上下游企业以及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中国钢研集团加强氢冶金关键技术研发;达涅利集团开发数字化冶炼电炉,促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中冶科工集团组建了四家低碳研究院和一个碳排放评估中心,同时推动更多绿色可循环钢铁产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西马克公司将为用户提供成熟的高炉长流程减碳技术。中钢国际结合中国钢铁的发展实际,从多个减碳路径方向发力,以技术创新和开放的理念,聚焦技术集成和工程化做好产业化商业化推广。普锐特积极研发量子电炉、无头轧制等工艺技术,与用户实现共赢发展。东芝三菱电机围绕绿色新能源转型,从能源采购、能源优化、能源管理等方面发力,为低碳冶金提供解决方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主持的第二场圆桌论坛中,中国钢研集团副总经理赵栋梁、达涅利集团首席执行官贾科莫、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副总裁曲阳、西马克中国首席运营官施罗德、中钢国际董事长陆鹏程、普锐特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饭岛悟、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副总裁坂田昌彦等来自冶金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家介绍了各自企业的“拿手”本领,并介绍了相关未来产业的布局思考。
理念新颖、思想深邃。与会代表认为,大会促进了交流,强化了共识、增进了友谊。大家表示,只要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创新、互利、共赢的理念,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携手增强全球钢铁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就一定能推动钢铁行业的新发展。
夜幕降临,灯火闪耀的金色炉台熠熠生辉,照亮前路。大会圆满结束,与会嘉宾依依惜别。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用实践展示决心意志,钢铁行业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之路道阻且长,但必将越走越宽。(源于:中国宝武)